查看原文
其他

致敬改革开放|母亲的愿望

顾家欣 台州市场监管 2022-08-27
母亲的愿望



    我的父母亲,都是典型的勤快人,肯吃苦,不怕累,好像永远有用不完的力气。我们家能过上小康生活,日子越过越好,离不开父母勤劳的双手,但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,也是绝没有机会改变的。





路桥小商品市场成立前,路桥几乎没有“市场”,基本是以“三八”集市搞自产自销。我母亲在十里长街岳庙附近租了个小门面,安了一台“洋车”(缝纫机),每天靠“踏洋车”做些小孩的饭兜、大人的裤子之类贴补家用,有时就去“捡市”,地上摊块布,卖自己做好的衣服。从我姐姐出生,到我到来,母亲即便是大腹便便,临盆边缘,也是一刻不歇,整日辛劳。旁人看了不忍,劝说母亲早点回家待产,何苦如此辛劳。母亲并不在意,从未停歇半日。她当时的愿望,大概是早日存够钱,不用全家老小十几口人蜗居在二十几平方的老屋,整日里家长里短的磕碰,所以才拼了命地干活,好买间属于自己的小屋。




等到路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小商品市场,母亲就高兴起来了,在市场里有了自己的“摊位”。那时候的摊,真是简陋到冰冷——水泥石板一块约一米宽,搁在一个四方的也约一米的木柜上。石板上放样品,柜子里塞满一摞摞货。摊位很小,只容一人站立。母亲几乎从不坐下,一坐,人就矮了,哪里还能被人看见呢。早六点开市,下午四点收摊,早间是批发,下午以零卖为主。不管生意大小,每一桩买卖都要全神贯注,全力以赴。没时间喝水,吃饭则拣空档秒完,母亲大概除了中午人少时稍作休息,其他时间是一定会站到收市的最后一刻的。



在我五岁时的印象里,这里一点也不好玩。灯光不甚明亮,黑乎乎的一行行,母亲更是从来不会有心思陪我说笑。但就在这神奇的地方,我母亲开始挣上属于她的“第一桶金”了。这个虽简陋无比的市场,却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小“行贩”来拿货。母亲做生意头脑活络,东西做工好,价格公道,招呼热情,只要有货,就不愁销量。她打定了主意,开始专做中老年女裤的行当。有一天终于存够了钱,就和父亲搬出了拥挤逼仄的老屋,搬进了20平米的新家。母亲的第一个愿望,总算实现了。


父亲那会有工作,虽然不景气,但每月还有30块工资。但单位收益不好,濒临解散。母亲劝父亲一起干,父亲即便心里不怎么愿意,却没有好的出路,也便同意了。于是,根据两人的特长,跑面料、打样、定版、排版、销售,归母亲;管孩子们的饭、面料裁剪、分派加工、打包、送货是父亲的活。


父亲会晕车,坐不了长途汽车,我母亲便开始了一人独闯外地采购面料的经历。她去过最远的地,是江苏。做了一天的生意,夜里孤身一人独坐长途车赶赴外地,路途总是孤单遥远。有时可以在车上过夜,但人民币在腰间缠着,一宿都不敢好好睡,囫囵眯下眼,且要谨言慎行,提防被江湖骗子盯上;有时却不得不大半夜从客车上下来,找辆人力车寻个小旅馆落脚。所幸,运气总是好的,一路安全。渐渐地,生意做开了。来买货的,有来自椒北的,临海的,还有外市嵊县、象山等地的。我母亲顺便练了门技术,一听口音,就能判断对方是哪里人。



尽管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屋,不过这小屋在现在看来,实在逼仄幽暗。进门的房间,做了“加工间”,用来打样、裁剪、分派给散户加工。加工间过去,是一家人的厨房兼卧室及临时的仓库,四周没有窗户,白天也得亮灯才能明亮些。床尾摆个马桶,边上架了把小木梯。爬上去,是个矮矮的小阁楼,高不足一米,宽则恰可以摆一张床,人却是不能畅行的,连我们小孩也只能侧着身子通过。阁楼顶上嵌着块20厘米大小的四方玻璃,是屋子里唯一的光源。我和姐姐两人合睡在木梯而上的小床,父母则睡在楼下。有一年夏天的半夜,母亲被一阵浓烟给惊醒,当时房间里已经黑烟弥漫,明火就快直透屋顶了,两个孩子还在阁楼酣睡呢。她吓得大喊大叫,把一家人都喊齐了逃出去。等到扑灭明火,望着满地湿漉漉的烂摊子,还有站在一旁的两个睡眼惺忪的孩子,真是惊魂未定,感恩上苍。



等我们姐妹俩都上了小学,小屋里却摆不下一张书桌,也无片刻安静可以供写作业,因为时不时会响起父亲开着电剪裁剪面料的声音。我俩放学回家,全靠天光写作业,不是搬个吃饭的小桌放在天井里,头碰头写,就是趴在小屋外面石头垛起来的半米围墙上做。儿童不觉苦,每日仍兴高采烈,不识愁滋味。母亲却不然,那会儿她希望存更多的钱,买稍大一点的住房,好把加工间和住处分隔开。



她从小喜欢读书,自夸读书好,锣鼓小队敲锣打鼓到她家报喜。只是被文革耽误了念书的年纪,做梦都哭自己没书读了。所以一直心有执念,想下一代圆上她未竟的梦。跑江苏买货,竟还不远千里捧回了一尊“读书少女”的雕像,寄愿我们两姐妹用功读书,出人头地。过了几年,父母在小屋附近买了一套50平方的小套房,终于有条件把居住区和工场分开了,保证了人身安全。我和姐姐也有了自己的房间和书桌,新房明亮通透,再也不用趴在外面写字,母亲的第二个心愿也算达成了。



中国日用品商城建起后,母亲果断从简陋的小商品市场撤离,投摊到了更大,前景更好的商业城。三区的女装区是商城生意最好最热闹的地方。母亲在这里“安营扎寨”,稳扎稳打,生意做得更稳更熟络。苦,对于父母亲而言,是生活中忽略不计的空气,习惯罢了。而我依然清晰地记着,半夜时分楼下打包带撕拉的声音、熨烫裤子的蒸汽熨斗喷气的回响,还有凌晨三点母亲独自一人用三角粉笔打样划线时的灯光。守着这方寸间的摊位,整日节奏不停、劳作不息的小生意,还不能生病、不能休息、不能躺下一日,她就这样从一个20多岁的姑娘,转眼熬成了不染发就遮不住一头白发的老妇人。




在教育子女上,母亲既没有时间,也不用多少言语。她和父亲带病也要坚持,再苦也要挺住的作风是无声的说教。母亲后来的心愿,是希望我们俩都有个好工作,比他们过得更好。直到我们大学毕业,工作、结婚,母亲的愿望也算基本实现,才万般不舍停了生意,转而养育我们的下一代。



新商城搬迁到财富大道时,母亲又激动地彻夜难眠。新商城的规模、条件是最好的,早就不再是简陋的“摊”,成了干净整洁、舒适明亮的商铺,连我这个外行人看了都替这个市场感到骄傲。时隔八年,她在家完成了替我们照看孩子的使命,又一次扎进了市场里头,还从原先的自产自销转入了零售女装行当。一切从零开始,从室内装修布局到进货、销售,全凭自己摸索搞定。


人都说,活到老,学到老。母亲伴随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商之路,也似学习,摸爬滚打,百炼成钢。连七岁的女儿都为外婆点赞:“外婆真棒,年纪这么大了,还能做生意挣钱!”原来,母亲对做生意,还是一种本能的喜欢。



我最喜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的这一句: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凝练的总结,千万百姓最朴素的愿望。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路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才有了今日不断转型升级的路桥,才让路桥的天更蓝,家乡的水更清。母亲个人的愿望,也伴随着路桥市场经济的繁荣而逐一实现。

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。我们这一代,靠着父母辈的创造,再也不用像母亲那样留有读不了书的遗憾。我知祖辈、父辈家国苦难血泪的历史,惟愿国泰民安,大国小家都幸福安康,自己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。国强才能民富,愿我们每一代人都在中国重新崛起的道路上,拼进全力,梦想成真,不留遗憾。


作者:路桥市场监管局 顾家欣


本文配图来自路桥区市场监管局制作的《商路》,该片荣获台州市“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”网络文化作品征集展示活动二等奖。

▼▼▼

作者:路桥市场监管局 洪果


更多内容

致敬改革开放|微蓝点点汇聚汪洋情怀

致敬改革开放|舌尖上的监管

致敬改革开放|有感于零售药店审批的变迁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